觀世音菩薩的由來

2021-06-18 8,142

觀世音菩薩在民間信仰中常被尊稱觀音佛祖、觀音大士、觀音娘娘、觀音媽、白衣大士,名號意為「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」,又譯為觀音菩薩。在全台有將近三百間主祀觀世音菩薩之廟宇供奉,是台灣重要的民間信仰。

觀世音菩薩的由來

觀世音菩薩是民間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薩,歷經千年的轉變,在各種大乘佛教圖像或造像中觀世音菩薩像也最為常見,其種類繁多且多變。觀世音菩薩是中國民間信仰所崇信的「家堂五神」的首尊,台灣民眾常將之繪製於家堂神畫「佛祖漆」上,與自家所祀神明一同,晨昏祭祀。
觀世音信仰源出於佛教,最初原是男性人物,隨著《普門品》流傳尋救苦、慈悲應化的力,觀音深入民心,逐漸轉變成女神,其信仰的普及與妙善公主的傳說亦有關,觀音經由轉世化身的信仰,以多種女性的身份參與人類世界。
傳統上以為,因唐太宗李世民的本名當中有個「世」字,為了避諱,故當時將「觀世音菩薩」改稱為「觀音菩薩」,但其實「觀音菩薩」只是「觀世音菩薩」的簡稱。但其實在梵文古本中本就存在兩種不同的名稱,因此,觀音菩薩並非是因為避諱而出現的名稱。

觀世音菩薩的職掌

「觀世音菩薩」從字面解釋就是「觀察世間聲音」的菩薩,出自《妙法蓮華經》之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:「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,受諸苦惱,聞是觀世音菩薩,一心稱名,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。」又說:「若有眾生,多於淫慾,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,便得離欲。若多瞋恚,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,便得離瞋。若多愚癡,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,便得離癡。」
不論在佛教或者民間,觀世音菩薩都被奉為慈悲為懷、救苦救難、有求必應的菩薩。每當遇到災難時,念其名號,便前往救度。觀世音菩薩可以說是無形且無所不在,有「眾生的仁慈保護者」之稱。因此不少民眾不論是求官、求子、求健康、求平安皆會向觀世音菩薩祈願保佑。

熱門觀音廟宇

在台灣知名主祀觀世音菩薩的廟宇則有台北艋舺龍山寺、彰化鹿港龍山寺與台中清水紫雲巖。

台北艋舺的龍山寺在七十四年時被政府公告為國家二級古蹟,是與中正紀念堂與故宮博物館並列為國際觀光客來台的三大景點。彰化鹿港龍山寺是台灣所有「龍山寺」中保存最完整的建築,並且與台北艋舺龍山寺都是分靈自福建的泉安龍山寺。




另外還有台中清水紫雲巖,在地人又稱之為「觀音亭」。清水紫雲巖為乾隆年間興建,相傳一名泉州的瓦匠從神岡赴某地辦事,途經清水紫雲巖現址,適因內急,遂將觀音菩薩的香火袋懸於樹梢,離去時竟遺忘該物,事後某夜樹上忽然祥光四射,居民不約而同爭先膜拜,因而建立清水紫雲巖。




除了這三間知名的寺廟外,位在新北淡水的緣道觀音廟也非常受歡迎,有著三十米高的千手觀音像,不僅是新北熱門打卡地點,還是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的「最大鋼製雕塑」。